当前位置: 中国贸易新闻网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大出海时代”,中小企业到海的那边以后靠谁?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2018/3/28 18:28:59|

  导读:如今民间投资增势疲弱、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国内经济“换挡期”,出海是大势所趋。但出海中小企业要同时面对众多挑战,技术、信息、市场的差异,想要出海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张先生是东南沿海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最近听说几个开始做国外生意的朋友挣得盆满钵满,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该去国外找找客户。但具体如何走出去,却一直摸不到头脑。

    与张先生有同样困扰的中小企业并不在少数。2017年,企业出海已经成为新常态,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纷纷组团出海。然而,与动辄豪掷几十亿布局全球化战略的巨头相比,没有海外分支机构、欠缺当地人才储备的中小企业出海之路困难重重。

\

    层层助力 中小企业出海缘何依旧难

    曾经,得益于充沛的劳动力供给和成本优势,国内中小企业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如今,在民间投资增势疲弱、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国内经济“换挡期”,近4000万家中小企业,也最早体会到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飙升、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或主动或被动地将人口红利即将喷发的海外新兴市场纳入战略版图,出海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国家亦鼓励中小企业出海,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完善税收政策;开展中小企业国际化促进专项行动等,从政府指导、金融支持、财税优惠等角度扶持中小企业出海开拓国际市场。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小企业出海变得容易,但对没有充分做过海外市场调研的传统中小企业来说,到了海的那边,下岸之后才是分水岭:是否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本地化运营能力成为成败关键。

    作为全球市场的后来者,出海中小企业要同时面对众多挑战,一一破解企业国际话语权低,森严的技术壁垒,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对文化、制度和市场环境差异的不适应,以及本地化运营能力缺失等不利因素,想要消除这些劣势,非一日之功。

    扎堆出海,成本控制是关键

   “从坐上来拉斯维加斯的飞机就被中国同胞包围了。” CES2018刚刚收官,一家深圳参展企业的负责人郑先生“抱怨”道,“这两年参展的国内企业越来越多,今年深圳就来了快500家”。

\

    有50年历史的CES,是全球最大的消费技术产业盛会,在CES 2018全球展团中,中国企业参展数量达到1551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有四成是中小企业。

    郑先生边说边算了笔账:“从人员差旅、参会准备、展位费用、参展消费等方面,对于有独立展位的中小企业来说,整体费用在25~35万元左右,预计政府补助50%~70%。”

   “竞争太激烈,来的话成本比较高。但海外生意机会又多,不想放弃”,郑先生认为,如果有人帮助他在这边(海外)出展,那么无论从费用还是精力上,都可以节省很多。

   “海外服务”是新兴蓝海

    但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国内面向企业出海的服务几乎都集中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撮合供应商和采购商跨境交易和海外互联网广告投放这两个领域。而类似郑先生这样的出海中小企业上岸后急需的海外本地化运营等线下环节,却鲜有企业涉足。

    来自北京的飞屋环游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海外企业服务的发展方向,从打造境外中文私人助理切入,通过招募、等级评定和针对不同方向的轻技能培训,在全球55个目的地培养了超过1800名当地中文助理,提供面向企业的海外调研、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海外人力资源、海外商务、海外推广、海外参展等服务。

    我国目前有近400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中超过45万家中小企业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出海尝试。据统计,2017年来自中小企业的商务出境人次超过3000万,海外企业服务需求规模为850~1100亿美金。

    相比于中小企业的出海热潮,帮助中小企业开拓本地市场,提供本地服务、铺平拓展道路的服务商却少之又少。一边是规模庞大且还在迅速增长的需求,一边却还没有引起资本和服务市场足够的重视。

    帮助这些出海的中小企业付出既有所得,是飞屋环游这样的企业服务的出发点。在帮助中小企业在海外落地生根的同时,降低海外业务拓展成本,极大地便利了中小企业的出海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服务型企业也开创了一片前所未有的蓝海市场。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为这些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建设一个“登陆点”,让企业的精力和资源更多集中在业务拓展上,真正扩大国际竞争力,是需要政策和市场双重思考的课题。